中美贸易战:一针见血戳中教育问题
最近“昆明恶霸”孙小果被捕和温州父亲吊打3岁儿子的新闻频上热搜。
一个被溺爱、一个被体罚,这些家庭极端式教育为何会葬送孩子的一生?根结底还是教育失衡。
01
曾有人说:“美国如果真要打击中国,不用长枪大炮,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可搞定。”
话虽狂妄,但我们应该理性思考背后的道理。
中国改革开放前经历过的那段灰色时期,导致教育严重掉队,拉大了中美间的经济差异。虽然后发赶超,但中美贸易战仍凸显出我们很多方面的缺点,这些都是教育掉队的“后遗症”。
任正非面对记者的采访提出他的观点:芯片问题,光砸钱不行,要砸数学家,砸物理学家。
意思就是,要提升技术,光花钱是不行的,人才资源必须要紧跟上。
人才哪里来?这就需要教育输送。
所以,中美贸易战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。
2005年,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,钱老感慨说:“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,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。”钱老又发问:“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?”
当下大格局的影响,让中国教育没有一点喘息的空间。
全国房价的高涨,暴利行业的崛起,这些压力催使中国年轻人们无法安心下来做学问。
试问:哪里还能放得下几张安静的书桌呢?
02
全球29%的诺贝尔奖都是被犹太人囊括,比如马克思和爱因斯坦。
全球44%的经济都掌握在犹太人手中,他们除了爱阅读之外,教育才是他们赢得世界大部分财富的真正原因。
犹太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,他们秉持了三种教育模式:
注重历史文化结合家庭教育
犹太人5岁开始学习圣经经卷,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探讨各种哲理故事。
男孩13岁、女孩12岁学完犹太教基础知识,就要举行成人礼,从小父母就培养他们信仰和独立顽强精神,把依赖他人视为耻辱。
所以,我们看到的犹太人都是不屈服、独立而不甘落后的,这就是犹太人和其他流浪民族的根本区别。
注重孩子独立创新的思维教育
犹太人的学校有教无类,寓教于乐。
学生没有家庭作业,因为课上就做完了。每周至少一次参观博物馆、展览或郊外、海滨游玩。
父母们也尽量鼓励孩子去参加所喜爱的舞蹈、音乐、美术、时装设计等课外班,有利于开拓视野和多样化思维。
尊重孩子的本性和潜能发展
犹太人父母从不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,而是平等相待。
他们一起成长,认为当孩子失去天真、好奇心和想象力时,民族就失去前途和希望。他们鼓励孩子更多地仰望星空扩展视野。
如果父母能用好这三种教育方式,将会让孩子受益无穷。
犹太人还有个不为人知的优点,他们喜欢把复杂的生活精简为三件事:
1、做自己喜欢的事;
2、养育出色的后代;
3、多走出去看世界。
犹太人曾被驱逐和屠杀,最后流浪在世界各地,即使这样,也没有摧毁他们的民族凝聚力,原因是他们把家庭教育作为中流砥柱。
教娃网(jiaowa.ren)搜集整理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中美贸易战:一针见血戳中教育问题:等您坐沙发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