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不是交易,把利诱当激励的危害等孩子8岁后就集中爆发
孩子在温泉池内大吵大闹,爸爸就说:“你别再闹了,要是再闹了今天晚上不让你玩游戏。”
孩子在公共场合拿饼干,妈妈哄道:“如果你现在听话了,这周末带你去玩儿。”
孩子自己点的面不肯吃,一定要再点炒饭,“采取不吃饭的行为威胁妈妈,妈妈为了阻止小孩罢工,决定与孩子交易——让他再点炒饭。”
……
由此,人们开始反思,当教育变成了交易,不就变味了吗?这种“以物易物”的教育,虽然可能立刻见效,但长此以往,孩子却会形成“我给你钱,你帮我做是应该的”、“我做这个,有什么好处”等观念,不仅会把父母和他人的照顾与帮助视为理所当然,甚至会产生势利的想法。
这个问题,绝不是“中国特色”,而是全世界父母都在面临的难题。比如在美国,就非常流行一种叫做“积分奖励表”的工具,以有形回报鼓励孩子守规矩、做事情,不少中国父母也很依赖这种工具。
但是,他们慢慢发现,把“交易”和“回报”引入家庭教育,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,更会对家庭关系造成危害。今天,分享一篇我们编译的文章——来自大西洋月刊,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Erica Reischer,就“积分奖励表”展开了详细的利弊分析,也欢迎大家在文末分享您的看法。
“当我要求8岁的儿子去照顾一下弟弟时,他回答说——你会给我什么——我知道,我得把他那套积分奖励表给扔了。”
不久前,一个妈妈曾经这么对我说。这是一个很注重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妈妈,她一直很想知道,有没有一种工具,能让儿子行动力更强、自觉完成好家务和作业。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导师,我接触过上千个家庭,这是很多父母都非常看重的问题。
为了达到目的,很多父母都开始使用“积分奖励表”。这是一种行为管理系统,在这个系统中,孩子们可以用父母提出的好习惯,比如打扫房间、做家务、做作业,来换取贴纸或者积分,然后兑换父母给的奖品,或者“外出”、“吃大餐”等奖励。
遗憾的是,这种方法不仅无用,甚至有惊人的反效果。
1、“打扫厨房有额外分数!”
“不用了,谢谢。”
在今天,积分奖励表全球范围内被用得有多广泛?
在谷歌搜索“积分奖励表”、“家务奖励表”和“奖励表”,有超过100万个搜索结果。在Amazon搜索,有1300多个产品组合结果,在各种教育论坛上,无数父母在询问它的优点,讨论其操作方法……
这种奖励表有用吗?当然有用——父母再也不需要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干活,孩子变得很有内驱力,能够自觉地把所有事情都做好,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,亲子关系更加和谐。尤其是放到家庭事务中来,当孩子不愿意帮忙洗衣服,只要给他们一张贴纸,搞定!
但这种有用,实在太短暂了。当父母们发现奖励的效果原来这么好,就会不断地往表里添加更多项目。但问题也就出现了,当孩子习惯了奖励,积分奖励就开始失效。
我的家教班里有一对夫妇,他们使用积分奖励表已经很久了,一直很奏效。但最近,当他们问女儿,“晚饭后能帮忙打扫厨房,可以获得额外的分数。”女儿却回答:“不了,谢谢。”怎样才能让女儿乐意做家务呢?夫妇俩完全找不着方法了。
这还是没那么严重的结果。积分奖励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工具,对孩子的内心有极大的暗示作用。就像开头所举的例子——一个8岁的小男孩需要奖励才会去帮助弟弟——他已经习惯了无论做任何事情,都有即时的回报。
教育不是交易,把利诱当激励的危害等孩子8岁后就集中爆发:等您坐沙发呢!